不久前,复旦大学一次以系别为单位举行的汉语知识大赛上,夺得冠军的是留学生
究生英语过了四级六级,但是中文连一级都通不过,我得一个字一个字为他们改论文!
天,人们发现情况并没有改观,而且人们产生了新的焦虑,那就是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传统文化与现时对接之难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的话,“文化大革命”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
具有“千年大计”禀赋的新文化,以“彻底革命”的理念,破除一切“封、资、修”的
人。这样的“新人”,毛泽东称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大约在20世纪从60年代后期
统。现在甚至连基本的汉语水平也出现了严重下降的现象。在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
在承担和消化着“教育革命”的后果:在制定和阐述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部门,
占了相当大的数量。
在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中国人都有“没文化”的感觉,除了信
的感觉很可能反映的是这样一种奇特而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我们相当数量的印刷品
真实感受和经验;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人们常常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陈述思想,常常有
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官场和文化教育圈中,相当数量的官员在电视镜头
话、空话、假话”的行为虽然既为官方反对,也为民间所厌恶,但却始终存在着。甚至
真话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说成绩多,讲问题少,一些人即便在谈问题时,也明显带有保
力为支撑,掌握着话语霸权。一是“潜文化”,即民间的文化,虽然多与显文化有冲突
士称之为“两张皮”。这种现象非常生动地表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在
经济相匹配起来,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起来,使我们能够既保留重视亲情伦理的观念,
家,能够把根植于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时代对接,作出足以成为时代精神表现
化和潜文化的疏离和脱节,不仅暴露了现阶段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快速来临的现代化面前
心”的现代化则进一步恶化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条件和环境。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文
他一切问题,任何事物都必须给惟我独尊的“经济建设”让路。这种指导思想的直接后
的突出,也对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的导向,“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很容易发
济类、外语类、工科、医科、等,可谓摩肩接踵、人满为患,而在特别“软”的部分,
然我们社会仍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人才,但总体上我们的文化素质确实远没有提
的战略意义上看,当务之急是要续上民族文化的根,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实恰恰
领域开始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实在是过于奢侈的话,那么,即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
继续下去了。
在以追求物质进步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最迫切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经济
这样的人才为己任,社会也把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事实
校,这是第一轮淘汰;有“能耐”的老师很快又被那些有权有钱的行业像磁铁吸收磁粉
几乎把全社会的优秀人才网罗殆尽。除了少数真正热爱这一职业的人,或许没有人愿意
高、能力强的,能调到城市的就调走,没有关系的宁可去外地打工。实际情况是,留在
舍、叶圣陶、朱自清等学者名流在农村中小学当教师的历史形成了强烈对比。陈景润是
时陈景润的数学老师更懂得数学和数学教学的。倒是在文革时期,毛泽东把许多“牛鬼
正”以后到现在,中国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再也没有怎么改观。
传统文化复兴之光
文化建设和发展有其特殊规律。文化发展总是以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为前提,通常是
髓与当下时代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获得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在新时代的“复兴”。
新整合,从而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西方历史上那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大
采、海德格尔,乃至在今天执美国思想界之牛耳的新保守主义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
建设发展的规律,努力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植新的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
化的基础的价值。尽管中国文化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观念和知识体系,但中国文化
命性变革,而成为中国社会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进步的重要根源。历史上也有人不断对传
一定程度的深化和阐释,而不具有“复兴”的意义。或许正因为如此,近代以来中国屡
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感,发动了抛弃原有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被
当有人提出恢复国学的学习研究的时候,反对的声浪仍然要盖过赞成的嗡嗡声。
中国文化有自身的种种惰性和缺陷,但是,文化是深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
改变。中国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所以直到新文化运动几十年之后的“文革”
然存在。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
地体现着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每当我们遇到
官的亲戚朋友,而不是找律师、进法院,而后者是现代性的法律和制度所明确规定的。
毫无疑问,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它的价值和地位,我们都必须以这个渗透在我们的
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招收本科“国学班”也许只是一个信号,但是它为中国文化复兴点
Posted via news://freenews.netfront.net
学率高达百分之七以上。中国的文盲人数高居世界第二,全球每十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
州等边远农村学校采访,在与山村教师的交流中,使我对这些边远地区的教育问题很是
元钱的低报酬,如今仍坚持奋战在教育战线上。
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四年级班主任朱佩说。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山里贫
都去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以,农村教育的师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我一个人带了两个班的课,这是硬任务,确实没办法。”
农村中小学均有教师缺少的情况,一个教师带两个班的课比较常见。朱老师就是刚
不安排课时,只是订了课本,作为学生的画册,摆设一般,没有丝毫用处。一直到进入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算帐。许多孩子对大山外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就工资而言,一个民办乡村教师的工资就是一二百元,单靠这点钱过日子显然是不
了。问怎么九点才上课,回答很干脆,把牛牵到坡上吃草才到学校。又问为什么只上了
样的。
危房中的两个班 笔者在贵州采访时发现,一个村里只有一间七十平方米的教室,
梁。“一天早上下雨,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房屋上发出声响,咋一看,房屋的横梁断
粗的木头,顶在断裂的横梁上,因为再没有教室上课,同学们只好又回到这座被处理过
比比皆是。
大部份小学设施简陋,桌椅板凳破烂不堪。四海小学全校共有四百多名学生,教室
有的六个学生围坐在一张旧门板上写字,这个门板钉上四条腿,就成了课桌。
许多小学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两个年级共用一个教室,三年级在上语文课,二年
个洞,许多女生吓得不敢上厕所。
“一费制”在贫困地区受阻 自二○○四年九月起,学校均推行了“一费制”。一
一费制,一至五年级的收费标准都是七十五元,比原来更多了。
“一费制”固然遏制了部份乱收费的问题,但在部份收入微薄的农村也有一定难
十一岁,在上二年级。母亲是个残疾人,说起话来一句都听不懂。“娃娃,你爸爸呢
坡地上微薄的收成来维持生计,而且经常是十年九旱,也有颗粒无收的时候。
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挣到二千多元,但也有被“黑心”老板
年七十五元,就连吃盐、吃油都成问题。国家统计局说,二○○四年,中国农村绝对贫
七十七万,年人均收入为六百六十九――九百二十四元。这说明,农村还有约八千万贫
民是如此的苦:有相当数量的人每年的收入只有五十多元,生活极为凄惨。
农村基础教育任重道远 笔者在火车站遇到了甘肃庆阳农村的胡贵平,他今年十六
别辛苦,一天要干十四――十八个小时,伙食也很差,天天都是大烩菜,根本吃不上
好念书,跑到砖厂去干苦活?”可怜的小胡对我说,他母亲六年前就去世了,父亲是残
学,去外乡打工挣钱养家。说著,他的泪水流了满脸……
类似的问题在西部的农村非常普遍。西部失学儿童达到五千万人,许多人去城市打
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二是受到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现在毕业生
工挣钱。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孩子读书都是半途而废。
是谁剥夺了孩子们读书的权利 中国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近二十年,但是,农
务教育,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中国的教育经费之低已成为国内外议论的焦点。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
教育经费降到只占GDP的百分之二(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在世界一百五十一个国家
的比例为百分之三点二八。中国的教育经费比体育拨款还低。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
一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西部农村中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
用说了。
另外,政府走精英教育之路,将大量的教育经费投放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
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一千三百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许多学校无校门、无
漏风。教室墙体开裂,地基严重下沉,触目惊心。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拖欠教师工资,
十一,县负担百分之九,乡村和农民负担百分之七十八。一直以来,“政府财力有限拿
少钱呢?
第一个版本来自学术界,每年六百七十五亿元;第二个版本来自国家统计局,为每
洲开发银行,每年二百一十亿元。无论哪个版本,对中国每年二万多亿元的财政收入来
总投资近四十亿元。用这笔钱,可以建二万所希望小学,解决四百万贫困地区儿童的就
公款消费达七千多亿元。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的小县城,党政机关办公大楼和公务
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就惩处了十六万四千人。至于他们共计贪污了多少民脂民
家常便饭了。
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把九亿三千万农民兄弟排除在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
子女享受到。
试看今日的大学校园,有几人是农家子弟?二○○三年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
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这样一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九亿三千万农民世世代代愚
外贸进出口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但是,当前的教育危
教育的漠视,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急剧扩大,这既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增大了社
之梦可能破灭,而且中国的国民素质根本无法应对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
Uncategorized